首页简历就业营销资料下载销售教程范文大全加入收藏网站地图
您现在的位置: 大学生之家: >> 大学生专栏高考咨询高校网址大全兰州交通大学怎么样

兰州交通大学怎么样

12-19 04:09:09| http://www.yxzj8.com |高校网址大全 |人气:863
兰州交通大学怎么样由http://www.yxzj8.com整理发布,类别:高校网址大全, 本站还有更多关于大学网址,高考学习网方面的资料。

  兰州交通大学怎么样
学校介绍
  学校全称:兰州交通大学  学校简称:兰州交大  英文名称: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  英文简称:LZJTU
历史沿革
  兰州交通大学创立于1958年,是由久负盛名的唐山铁道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和北京铁道学院(现北京交  兰州交通大学正门通大学)部分系科分划组建而成的我国第三所铁路高校,时名兰州铁道学院,由铁道部教育局局长孟华兼任学院院长。50年代末至90年代末,学校隶属铁道部,实行行业办学管理体制。2000年,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政府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甘肃省石油化工学校、兰州铁路机械学校和兰州铁路运输技术学校分别于2001年和2005年整体并入兰州交通大学。200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兰州交通大学。 当初,铁道部选定兰州市郊北山之麓的一片荒滩为永久性校址。学校初建恰又遭遇三年困难时期,面对风沙、寒冷和饥饿的挑战,亲历延安生活的老院长贾冰岩、老书记周道远,带领师生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平整土地,修盖校舍,建造家园,走过了树木树人的艰辛创业之路。昔日的荒滩而今已变成树木葱茏、绿草成茵的美丽校园,学校背靠的北山也不再黄土秃裸而绿树成片。来自京、唐两校的一批老教师,几十年如一日,甘于淡泊,勤勉敬业,矢志不渝,身体力行,使百年交大“起点高、基础厚、重实践、要求严”的优良办学传统传承至今。学校始终坚持贯彻铁道部“严字当头、铁的纪律、团结协作、优质服务”的路风建设方针,坚持从严治校,规范管理,培养出一批批胜任行业工作的工程师。在沧桑励洗的五十几年办学历程中,延安精神、交大传统、铁路路风相互交融,反复涤荡,凝炼成“奋发向上、艰苦朴素、刻苦钻研、严谨治学”的校风,铸就了体现时代特征的“团结拼搏、开拓进取”的大学精神。  兰州交通大学的成立,与我国铁路建设事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铁道部创建兰州铁道学院,是对全国铁路高等教育布局所作的适应性调整,旨在为西部培养铁路建设急需的工程技术人才,并与兰州铁路局、西北铁路科研所、第一铁路工程局、第一勘察设计院、兰州机车厂等单位一起,共同构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设计施工、生产运营为一体的西北铁路建设体系。学校建校伊始,根据铁路建设需要,成立了铁道建筑、铁道桥梁及隧道、铁道运输、铁道电机、铁道机械5个系,共设置了铁道运输、铁道建筑、内燃机车、铁道车辆、桥梁与隧道、铁道通信、铁道信号7个专业。其中,铁道运输系、铁道电机系由北  兰州交通大学京铁道学院负责组建,铁道建筑系、铁道桥梁与隧道系、铁道机械系由唐山铁道学院负责组建。“建设一流大学的关键是要建设一流的学科,建设一流学科的关键是要汇聚一流的人才。”当年,我国铁道运输学科奠基人之一的林达美教授(留美学者)、著名桥梁专家胡春农教授(留英学者,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博士)、著名铁道轨道专家沈智扬教授、著名有线通信专家孙祺荫教授、著名机械专家张殿执教授、著名无线电技术专家班冀超教授、著名数学家赵祯教授等340多名教职工于建校当年从京、唐两校成建制地调入学校。之后铁道部又抽调了一批留苏科学技术副博士和研究生充实教师队伍,从而在建校之初就奠定了铁路特色专业的主干地位和专业师资的雄厚基础。在扎根西北、艰苦创业的办学历程中,学校确立了“尚德、励志、博学、笃行”的校训,形成并弘扬了“奋发向上、艰苦朴素、刻苦钻研、严谨治学”的校风。    兰州交通大学八教学楼广场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后,学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突出工科优势和铁路特色,对本科教育从培养模式、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及方法、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学校进一步解放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科教兴国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紧跟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步伐,积极培育和发展“大交通”特色,着重在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狠抓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管理水平上下工夫,丰富了办学内涵,提高了办学层次。    俯瞰兰州交通大学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与发展,兰州交通大学现已成为一所以工科为主,工、理、经、管、文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在土木工程、交通运输、机械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环境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数学等学科领域形成了一定的优势与特色,其中桥梁与隧道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环境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车辆工程等学科具有很强实力。
学校概况
    兰州交通大学学生公寓(From Zorro)学校校园占地面积1566亩,建有3个校区,1个大学科技园区,形成了一校四区的格局。学校有18个学院,1个教学部,是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MBA培养单位。有本科生20317人,研究生2854人,成人学历教育在册学生12000人。在职教职工2352人,专任教师1425人,其中高级职称的教职工757人,教授、副教授522人,博士生导师39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者77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人,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部委员1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4人,甘肃省领军人才42人,甘肃省“333”科技人才工程人选16人,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人选2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2个。学校教师中有9人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师”和“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称号,1人获国家“西部开发突出贡献奖”,1人获“甘肃省教学名师”称号,3人获“詹天佑青年科技奖”,44人获省部级“优秀教师”称号,30人获“甘肃省园丁奖”,1人获“兰州市科技功臣”,18人入选“铁道部优秀中青年专家”,19人入选“铁道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22人获“甘肃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称号,30人获得“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另有9名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受聘为我校特聘教授,已形成了一支整体结构比较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兰州交通大学图书馆藏书205万册,校舍建筑面积75.06万平方米,总资产达21.77亿元,其中固定资产10.73亿元;图书馆藏书达225.67万册(其中电子图书43.26万册);建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国际联机情报检索工作站,是甘肃省五大文献收藏单位之一。2010年教育部、科技部共同制定并颁布了《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认定办法》,学校科技园被教育部、科技部认定为全国首批“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优先”的育人原则,注 重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连续多年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设计大赛等全国性赛事中成绩优异。大学英语四、六级一次性通过率始终位居甘肃省高校前列,专业英语通过率连续刷新甘肃高校记录。毕业生素以动手能力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踏实肯干而深受社会欢迎。自建校以来,已为国家培养了8万多名各类人才,许多人成为著名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和优秀的党政管理人才。2005年10月,学校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结论为优秀,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更加突出和稳固。2011年3月2日,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与学校签订科技合作与人才培养协议。    兰州交通大学图书馆一角——From zorro学校学科特色鲜明,学科门类齐全,涵盖了工、理、经、管、文、农、法等7大学科门类。现有54个本科专业,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硕士学位授予一级学科19个,21个博士点,89个硕士点,工程硕士招生领域18个;有9个甘肃省重点学科,有9个铁道部重点学科,6个国家建设的特色专业,2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工程中心(国家绿色镀膜技术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1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兰州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2006年,甘肃省第二家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交通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国家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验中心),3门国家精品课程,31门省级精品课程,1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部级工程中心,7个省部级行业技术中心,校企合作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数十个,1个甘肃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93个各类研究所。学校具有优秀  兰州交通大学图书馆本科生免试推研资格,具有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海外留学生和高水平运动员资格,学校于2005年开始招收海外留学生,目前已有近100名来自美国、乌克兰、韩国的留学生在我校进行学习。2008年被列为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招生院校,截至目前已招收来自12个国家的76名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学校还是铁道部继续教育西北基地、甘肃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后备军官选拔培养院校之一,2009年荣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学校始终把本科教学工作作为学校的工作中心和资源配置重心,努力改善办学条件。通过加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加强基础教学、深化教学改革、注重实践教学、强化学风建设、建立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将人才培养计划落到实处。保证了本科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2001年,我校“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通过了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一级学科评估。2007年“土木工程”与“给水排水”两专业分别通过了教育部委托建设部进行的专业教学复评与初评,2010年学校的“工程管理”专业也通过了住房与建设部的专业教学评估,2011年学校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全票通过了住房与建设部的专业教学评估,专业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更加突出和稳固。  学校科研工作始终面向西部交通和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以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为重点,形成了依托交通行业、并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应用性科研特色。早在1978年,我校就有6项科技成果获全国科技大会奖;1983年,我校参加的“汉江斜腿刚构薄壁箱形钢梁桥设计”曾获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章。近五年来,全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 1835 项,其中国家级项目 46 项,省部级项目 395 项;科研经费达 5.1 亿元;全校教师共发表学术论文 6980 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 752 篇,出版教材、专著 230 部;通过鉴定的科技成果 121 项,申请专利 51 项;获军队和省部级以上成果奖 57 项,学校总体科研成果的数量与水平均在原有基础上有了大幅提升与质的飞跃。    From Mrzorro学校大力开展创新平台建设,主动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技术和智力支撑,承担、参与了与西部大开发有关的科研课题和项目达1600余项,涵盖了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多个方面,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资源开发利用、新农村建设、技术交流合作、人才培训等多个领域,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造就了一批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同时也为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我校作为全国第一所参加青藏铁路建设也是承担科研项目最多的高校,共承担科研项目 30 余项,经费达 1000 万元,涉足许多前所未有的研究领域,为青藏铁路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学校根据自身的优势学科和科技实力,今后将重点为甘肃省和西部地区的铁路、公路、地铁、高架轻轨、近郊铁路、大型立交桥、环境工程建设、机电技术、工业自动化控制及信息网络技术方面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在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的若干相关领域的关键技术上实现对接,着力解决西部铁路、公路在筑路设计施工、过山隧道、大跨度新型桥梁设计、列车提速、铁路行车自动化控制、调度通信、交通信息、运输组织与管理、信息及网络工程等研究领域和关键性技术研究。 学校以“兰州交通大学董事会”为纽带,先后与120多家企业单位、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各类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和利用,学研产合作之路越走越宽。 2000年以来,承担了涵盖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在内的30多项重大科研课题。先后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全国铁路重大科技成果特等奖1项,中华全国工商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学校大力开展创新平台建设,连续在国家级工程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教育部创新团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  校园一角省部级、国家级平台建设上取得从无到有的重大突破。2010年1月22日,我校成立“甘肃省绿色镀膜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甘肃省太阳能光热应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这是我省继成立数控机床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后的第二个和第三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学校抢抓高速铁路建设发展的重大机遇,加入了国家科技部、铁道部组建的“高速列车创新团队创新联盟”和国家科技部、铁道部组建的“高速列车创新团队”,大幅提升了学校在铁路前沿科技领域内的科研竞争实力和服务经济能力。学校主动适应甘肃省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与甘肃省优势产业和重点企业的发展相结合,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学校主动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技术和智力支撑,承担、参与了与西部大开发有关的科研课题和项目达1600余项,涵盖了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多个方面,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装备制造、新能源产业、生物化工、资源开发利用、新农村建设、技术交流合作、人才培训等多个领域,为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西部地区,特别是在甘肃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兰州交通大学学校大力实施开放办学,成立了兰州交通大学董事会,先后有120多家政府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加盟,建立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体制。学校积极发展对外交流合作,与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近年来先后选派近200名中青年教师赴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美国、法国、英国、德国等国进修、攻读学位和科研合作,有近百名外籍专家学者应邀来校交流讲学。
院系设置
  学校现有:研究生学院、交通运输学院、土木工程学院、自动化与电气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数理与软件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文学与国际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学学院、铁道技术学院、新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体育教学部。
学院简介
  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    兰州交通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的前身是1958年由北京铁道学院(现北京交通大学)和唐山铁道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成建制迁兰组建成立的电机系,由电机系首任系主任、有线通信专家孙琪荫教授,电机工程专家姜嘉猷教授,自动化及无线电技术专家班冀超教授,铁路信号技术专家王钟麟教授等一批专家教授为骨干的教师队伍创建,是建校初我校首批建立的五个系之一。1982年更名为电信与自动控制系,1999年更名为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2006年6月,学校为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实施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根据专业特点,将原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分为两个学院: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兰交人发[2006]206号)。  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现有1个博士点(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控制科学与工程)和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系统分析与集成)。交通运输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方向)和控制工程2个领域可招收工程硕士研究生,有1个高校教师硕士点(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3个本科专业:自动控制(原铁道信号)专业、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原铁道供电)专业。2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自动化专业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实验室, 2个省级重点学科:交通运输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2个省级精品课程:电工学和计算机控制技术,4个重点课程群:电工学、电力电子技术、控制理论与技术和单片机原理与嵌入式系统。  学院设有3个系和1个教研室,即:自动控制系、自动化系、电气工程系和电工学教研室;设有12个研究所:电子与显示技术研究所、综合自动化研究所、铁道信号应用技术研究所、电气工程技术研究所、控制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电机电器及其控制研究所、城市轨道交通智能控制研究所、计算智能与信息处理研究所、铁道电气化与自动化研究所、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研究所、交通信息技术研究所、先进控制技术研究所;拥有铁道部“通信与自动化”重点实验室,甘肃省“高原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重点实验室。  学院现有教职工9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7名,教授16名,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30名,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58名,甘肃省领军人才2名,7人获甘肃省“555人才工程”和学校“青蓝工程”资助。在校全日制硕士、博士研究生共350余名,本科生2400余名,自考生670余名。  学院主动适应铁路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加强铁路特色专业建设,开辟了“城市轨道交通信号”、“机车车辆控制技术”、“接触网工程”、“城市轨道交通供电技术”等专业方向,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2007 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97%以上。围绕铁路“高速、重载、安全”的主题,重点扶持特色科研方向和团队,依托“光电技术与智能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绿色镀膜技术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积极开展铁路全电子化微机联锁、列车运行控制、机车车辆控制、工业自动化、铁道供电系统、电力牵引及其自动化等方面的科学研究。“ZR-1416-8型大型铝板翘式换热器真空钎接设备计算机测控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被国家科委列入《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车站信号微机联锁系统”被列入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铁路车站全电子化模块高原适应性研究”、“新型智能网络化电子引导系统研究与应用”和“计算机联锁系统”等5项成果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2008年,学院教师发表学术论文65篇,其中三大检索论文17篇(SCI和SCIE收录论文1篇,EI收录论文2篇,ISTP收录论文 14篇);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兰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编写出版教材5部;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工作,扩大专业影响,先后与6个铁路局成功举办了新技术培训,与近30家单位建立了联系,校企培训合作呈现出铁道信号与电气工程专业并举,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共存,品牌与特色鲜明,质量不断提高,规模逐步扩大的良好局面。  在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制定了建设区域一流的高水平特色学院的办学目标,大力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坚持走“内涵发展、质量为本、人才兴院、特色强院”之路,确立了自动控制专业品牌发展,自动化专业特色发展,电气工程专业快速发展,电工学“大”基础发展的办学思路,致力于构建铁道信号、铁道电气化和机车车辆控制技术三位一体的特色专业群,造就高水平教学和科研团队,为铁路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两实”(思想作风朴实、基础理论扎实)、“四强”(工程实践能力强、计算机应用能力强、专业技术能力强、社会适应能力强)人才,努力为学校实现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目标做出新的贡献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兰州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前身是1958年由北京铁道学院(现北京交通大学)和唐山铁道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部分系科成建制迁兰组建成立的电机系,后改为电信与自动控制系,1999年改名为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2006年随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一分为二,将本院命名为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电机系是由首任系主任、有线通信专家孙祺荫教授,无线电技术专家班冀超教授等一批专家教授为骨干的教师队伍创建,是建校初我校首批建立的五个系之一,经过几代人近五十年的不懈努力,为国家教育科技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截止2009年已培养出16500余名各级专业技术人才。  兰州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现有“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一级学科下的3个博士培养方向及二级学科“智能交通与信息系统工程” 博士点;“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电路与系统”、“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其中“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为甘肃省省级重点学科;“电子与通信工程”、“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3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及“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计算机应用技术”3个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点;“电工电子实验”、“通信原理”、“信号与系统分析”3门甘肃省省级精品课程;4个本科专业(“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在校本科生1700余名,全日制硕士、博士研究生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近500余名。现有教职工近120人,其中专职教师超过100人,博士生导师3人,教授18人,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40余人,已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86名,在读博士、硕士的教工16名。  学院现设有四个教学系:通信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电子科学与技术系、电子信息工程系;两个专业基础教研室:电子技术教研室、电信基础教研室;两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拥有国家级“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和国家级“交通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建有“通信与自动化铁道部重点实验室”、“高原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甘肃省重点实验室”、“甘肃省网络测试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网络监测中心”等重点实验室及与甘肃电力信息通信中心合作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  兰州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正在以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为指导,以争取率先跨入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学院为总体奋斗目标,不断汇聚全校师生及广大校友的集体智慧,十分注重采纳校内、外合作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团结、拼搏,为创建一流学院而奋斗。  交通运输学院  兰州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的前身是兰州铁道学院铁道运输系,成立于我校1958年建校之时,是我校最早建立的5个系之一。1958年,在北京铁道学院(现北京交通大学)运输系主任、我国铁道运输专业的奠基者与创始人之一、著名运输专家林达美教授的带领下,由北京铁道学院部分教授和骨干教师成建制迁兰组建而成,并于当年招收了首届铁道运输专业本科生60人。1988年以后,运输系先后增设了包装工程、工业企业管理、会计学等专业,并改名为管理工程系;1995年,学校成立经济系,将本系的经济管理类教师和学科划归经济系,管理工程系更名为运输管理工程系,2003年,学校进行二级学院整合,运输管理工程系正式更名为交通运输学院。  五十年来,交通运输学院经过校内外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已具有了相当的办学实力,共为社会培养各类毕业生五千余人,涌现出了以黑龙江省副省长刘学良、铁道部总经济师黄民、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徐瑞华等为代表的一批杰出校友,我院毕业生在我国铁路运输部门、尤其在西部地区享有很高的声誉。  学院现有教职工90余名,其中博士生导师3人、教授12人、副教授20人、讲师33人,教师中有博士21人(含在读)、硕士52人;有本科生2000多人、研究生300多人。学院现有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物流管理2个博士点,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统工程、安全技术及工程、物流管理5个硕士点,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2个省级重点学科,有交通运输、交通工程、物流管理、包装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5个本科专业。  学院历来重视本科教学,1990年被甘肃省政府授予“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近年来,学院教师主编教材、专著23部,其中有4部教材入选国家重点建设教材,9项教改课题获省级教学成果奖,《管理运筹学》获2006年度国家级精品课程,《铁路货运组织》获2007年度甘肃省省级精品课程。  近年来,学院教师在各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80多篇,其中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20余项,连续三次被评为校科研先进集体,有14项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的奖励,其中参与完成的“中国铁路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完成的“运筹学在铁路运输中的应用”获中国运筹学应用二等奖。  近年来,学院加大了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的步伐,先后与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日本广岛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建立了合作关系。学院聘请了吉林大学教授杨兆升、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玄光男、清华大学教授刘宝碇、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教授Ferreira、日本广岛大学教授Fujiwara为本院的兼职或荣誉教授。2004年成功主办了第三届信息和管理科学国际会议,2008年协办了第六届交通运输研究国际学术会议。  前方岁月如歌,未来风景如画。教育大发展和西部大开发为交通运输学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团结、勤奋、求实的“交运人”一定能够志存高远、求真务实、与时俱进,为把交通运输学院建成一个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学院而奋斗!  机电工程学院  兰州交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原兰州铁道学院机械系)始创于1958年,由原唐山铁道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成建制地配备师资和教学条件,设内燃机车和铁道车辆两个本科专业并于当年招生。创建伊始,全系仅有四名老教授、几名中年教师和十几名刚从高校毕业的青年教师。先后经历了八年艰苦创建、十年磨难、二十年的恢复、整顿和近十年的稳步、快速发展。2001年撤系建院更名为兰州铁道学院机电与动力工程学院(兰院党发[2001]7号);2003年兰州铁道学院更名为兰州交通大学,学院同时更名为兰州交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兰交办发[2003]123号)。目前,学院已发展成为拥有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教学研究型学院。五十年来,学院立足甘肃,服务铁路,面向全国,取得了以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2007年,学院与日本福井大学签署了学术交流协议及备忘录,于2008年开始选派优秀本科生赴日本福井大学学习。学院先后为国家培养出近万名本、专科学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生遍布全国。  学院现有教职工171人,其中专职教师133人,实践教师29人,教授15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53人,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1.12%;博士24人,硕士67人,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8.42%。目前在校学生总数为3663人,其中本科生3350人,各类研究生313人。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材料科学与工程、工业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7个本科专业,车辆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2个博士点,机械电子工程、材料学、工程热物理、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载运工具运用工程、车辆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热能工程10个硕士点。拥有机械工程、车辆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3个省级重点学科,结构强度国家级检测中心,甘肃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甘肃省青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甘肃省物流及运输装备信息化工程技术中心和10个专门研究所;拥有各种教学、科研设备2000台件,总值3230万元,各类教学、科研实验室90个,实验室建筑面积总计18000平方米,已挂牌的生产实习基地14家;学院资料室收藏图书资料10000余册。  学院一贯遵循“厚德敬业,创新求是”的院训,保持发扬以铁路“道钉”为特征、以“实”字为代表、以“务实创新、教研皆本、知行结合”为内涵的学院精神,始终践行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科研工作为中心,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科研团队为依托,以教学系室建设和学生学风建设为基础,强化以机车车辆工程为代表的传统特色专业,发展以先进制造技术和光机电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新型专业办学指导思想,并将办学定位于服务铁路、面向现代制造业,适应行业国际化需要。培养工作作风务实、基础知识扎实,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依靠特色生存和发展。  学院学科定位­­是以“机械工程”为主,以“动力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科学”、“材料科学”三个一级学科为支撑体系;学院的教改思路是加强基础、宽口培养、方向成才;学院办学的特色是知行结合,重在创新的实践教学;学院毕业生的特点是思想朴实,为人诚实,基础扎实,工作踏实;学院机制的特征是教研相长,团队培育,务实创新 。  近十年来,学院承担纵横向科研课题458项,科研经费累计6000多万元。承担国家现代交通领域“863计划”项目和“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350km/h动车组”项目,连续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春晖计划、“星火”计划项目的子项目多项。共有31项科研成果获奖,在国际、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0多篇, 其中被SCI、EI和ISTP三大检索收录136篇,通过省部级成果鉴定15项,国家专利48项,其中发明专利9项。出版专著5部,教材35部,其中3部专著获华夏英才出版基金资助。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6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获铁道部优秀教材二、三等奖各2项,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教育厅、建设厅、兰州市科技进步奖和教学成果奖20余项。并连续多年被学校评为“教学先进集体”和“科研先进集体”。教职工先后荣获甘肃省先进工作者1人,甘肃省“园丁奖”1人,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铁道部优秀教师1人,铁道部科技拔尖人才1人,甘肃省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1人,甘肃省“三下乡”省级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指导教师3人,甘肃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成才奖7人;甘肃省培养造就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333”科技人才3人,甘肃省“555”创新人才5人,省级学术带头人5人;校级优秀教师11人次,教学优秀奖18人次,青年教师教学奖22人次;在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12人次获奖。  承载112年办学历史,铸就五十年建校辉煌。机电工程学院已发展为教学设施齐全、教学设备完善、专业设置全面、师资力量雄厚、科研团队稳定、科研水平领先、课程体系充实的集教学、科研为一体的教学研究型学院。学院办学的宗旨是面向国际化、面向工程实践,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强化特色专业建设,树立专业品牌意识,确保教学质量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其前身为成立于1925的交通大学唐山学校土木工程科市政工程门,1953年发展为唐山铁道学院铁道建筑系给排水专门化,1958年由唐山铁道学院铁道建筑系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整体迁至兰州。  经过80余年的发展,学院的办学规模稳步扩大,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现有4个系、2个教研室、7个研究所、2个研究中心、1个工程设计所、4个实验室和1个实验中心。拥有“寒旱地区水资源综合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两个国家级科研平台,铁道部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污水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环境科学与技术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三个省部级科研教学平台。  学院现有教职工92人,专任教师70人,其中教授15人,副高级以上职称27人,博士17人,硕士以上学历占92.8%,国内外兼职、客座教授24位;有全日制各类学生1944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5人,硕士研究生230人,本科生1699人。学院建筑面积9611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1279万元;学院资料室现有中文图书6000余册、外文原版图书165册,期刊杂志105种。  学院十分重视专业和学科学位建设。本科由1925年土木工程科市政工程门发展为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环境科学四个本科专业;1984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环境工程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后陆续增设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环境科学、生态学、水文与水资源、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硕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环境工程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市政工程和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设立了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市政工程和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使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和环境科学四个专业形成了集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为系统的“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市政工程和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二级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为甘肃省重点专业。2007年,给水排水工程专业通过了建设部组织的全国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教育评估,并于2008年被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  近两年,学院共承担纵横向课题200余项,科研经费达2400多万元。7项科研及教学成果获国家、建设部、铁道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及甘肃省等省部级奖项,共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3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5部。  学院目前拥有水环境监测计量认证证书、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证书和编制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资质证书,对外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市政和环境工程设计、环境监测和水土保持等方面的服务。  学院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相继邀请国内及美国、俄罗斯、乌克兰、瑞典、日本、澳大利亚、英国、荷兰等国的专家学者来学院进行学术交流,定期委派教师赴美国、英国、瑞典、日本等国进行学术访问,并与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土木建造与环境工程系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以“2+2”模式联合培养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与日本岐阜大学建立了学术交流协议关系,选派市政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研究生到该校流域水环境精英培训基地进行培养。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历经八十多个春秋,可谓桃李芬芳,硕果累累。培养了深圳万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石、北京桑德环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文一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水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水污染控制技术首席科学家周岳溪、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赵伟民、日本岐阜大学工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富生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杰出校友。  今天的环境学院,将继续以“培养专业人才,保护碧水蓝天”为宗旨,为创建“西部领先,国内知名”的特色专业,培养我国环境保护和治理等方面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而努力奋斗。  热烈欢迎一切有志于献身环保事业的优秀人才和热血青年加盟环境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兰州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前身是经济系,成立于1995年,2000年2月经济系与社科部合并组建了经济管理学院。2006年6月,学校机构调整在原经济管理学院基础上,成立了经济管理学院、中文系、社科系三个独立的办学单位。目前,学院设有3个系和3个研究所,分别为会计系、经济系、工商管理系;经济管理研究所、企业策划咨询研究所以及房地产研究所。  学院现有教职工72人,专任教师62人。其中教授、副教授3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3%。有36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21人正在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学院还长期聘请省内外20余位专家担任兼职、客座、荣誉教授。学院已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项。  学院现有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五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1400余人。有产业经济学和企业管理两个硕士学位点,在校研究生50余人。  学院实验中心建有设备齐全的经贸实验室、管理类基础模拟实验室、会计实训仿真实验室,可开设证券投资模拟、电子商务模拟、国际贸易实务模拟、企业经营模拟对抗、生产供应链、生产制造、客户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调查与策划、办公自动化、电算会计、管理会计、财务会计、会计手工模拟等实训仿真实验课20余门。实验室设备价值260多万元,并建有8个校外实习基地。  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兰州交通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成立于2001年, 是在1958年建校之初成立的化学教研室(化学实验室也建立于1958年9月,是交大最早的化学、物理及测量三个实验室之一)的基础上,合并原甘肃省石油化工学校后成立的。建院之初,学院就提出了“三步跨跃”的发展思路,经过近五年的建设和发展,确立了“求实、创新、自强、高效”的院训,形成了“爱校敬业,团结协作,奋发向上,严谨治学”的院风,具备了一定的办学规模和办学效益,目前正以良好的发展态势向学科和专业的更深层次发展。  学院现设应用化学系、化学工程与工艺系、生物工程系、基础化学教研室和实验中心 5个系(室、中心),设有精细化工研究所、应用化学与环境化学研究所和市政与环境工程研究所等3个教学科研所(中心)。甘肃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依托学院设立了“ 甘肃省危险化学品培训中心 ”等机构。  学院化学专业于1987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0年增设了应用化学专业,2001增设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2003增设了生物工程专业。现有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和生物工程3个本科专业;有应用化学、化学工艺、无机化学、工业翠华、微生物学5个硕士学位授予点。自招生以来,已培养各类毕业生 845人。学院面向全国 30多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各类学生 953 人。其中,硕士研究生 31 人,普通本科学生 756 人,成人教育类学生 166 人。  学院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高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65 人,其中专任教师 48 人,教授5 人,副教授(高工、高级实验师)15 人,讲师(工程师、实验师等)29人,具有博士学位 12 人,硕士学位 20 人。全国著名膜分离化学专家叶凌碧、水化学专家刘斐文等知名教授均在化学教研室任教。  学院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已形成十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在SCI高质量论文和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和可喜的成绩。近五年来,学院积极申请承担各类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先后申请科研立项40余项,科研经费240余万元,已有9项通过甘肃省科技厅组织的鉴定,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5项,厅局级科技进步奖7项,出版专著教材8册,发表学术论文350余篇,其中我院教师在SCI刊物上发表论文76篇。  学院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现有教学用房面积7750m2,其中实验室面积4500m2,学院图书分馆面积200m2;订阅中文期刊84种,教学参考书10800多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930多台,1100多万元。  学院多次被甘肃省授予“甘肃省先进化学实验室”“甘肃省五四红旗团委”、“甘肃省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全省普通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省防非工作先进基层团组织”等荣誉称号。优秀学生干部、化工学院宋伟光同学作为2005年全国学联正式代表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青联十届一次全委会,受到了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会见和合影留念。  学院广泛开展对外联络与合作,充分融入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之中,不断增强社会影响力,从而形成开放式的办学特色。近年来, 学院先后与日本筑波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日本北海道大学进行了学术交流。学院与兰州地区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资源共享与学术交流关系,建立了以中科院化物所薛群基院士为主任委员的教学与学科建设指导委员会,与中石油兰州石化研究院共同建立了“兰州交通大学、兰州石化研究院石油化工教学科研联合中心”,建立了以中石油兰州石化总公司、甘肃稀土集团公司、甘肃刘化集团公司、金昌化工集团公司、兰州维尼龙集团公司、兰州助剂厂等十余家的“校企协作网”。  在教育大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学院正紧紧围绕甘肃及西部地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努力向以工为主、石油化工和工业生物技术学科优势明显、西北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学院奋斗目标迈进。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是在原兰州铁道学院土木建筑学院相关专业的基础上,为了适应发展的需要,于2003年3月建立的,现有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两个五年制本科专业,一个城市规划硕士学位点。学院有一支开拓创新、团结进取而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国内著名建筑专家邓延复教授、阳世璆教授,国家建筑设计大师刘纯翰教授为学院创始人,对学院的办学方向、办学宗旨以及教学和科研工作进行全方位的帮助和指导;何镜堂院士、顾孟潮、宁崇瑞等10多名国内建筑专家为学院兼职教授,定期对学生开展学术讲座。  学院现设有建筑物理实验室、建筑模型实验室、计算机绘图室、图书资料室,具备了较好的教学科研条件,并成立了具有建筑设计甲级资质的设计公司,可对外承接工程设计任务,为教学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学院确定了“3+1+1”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这是充分吸收国外及国内先进办学经验,并结合学院实际逐步探索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坚持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发展方略。先后在兰州、北京、上海、珠海、海南、厦门等地建立了多个教学实习基地,作为学生实习和就业的基地。近年来,通过开展科学研究,产生了一批科研和工程设计作品。正在逐步形成城市水系、西部农村建筑技术、藏族建筑文化方面为代表的学科优势。  展望未来,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将努力发扬校风,谋求科学发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服务社会方面,不断开创新的局面。  专业设置  本科专业:建筑学 城市规划  硕 士 点:城市规划与设计  数理与软件工程学院  数理与软件工程学院主要从事全校数学、物理、计算机基础、工程图学等基础课程教学,以及相关理学学科建设及专业建设工作。学院的前身是基础课部,建校初期学校设共同课部,后更名基础课部, 2000年更名为基础科学系,2003年更名为数理与软件工程学院。  学院设数学、物理、软件科学与工程、图学与地理信息科学四个系;设物理实验室、计算科学实验室、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中心(国家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多媒体教学中心、图学模型室五个实验室;  设应用数学等十二个研究所,拥有基础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以及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声学共八个硕士学位点,其中“运筹学与控制论”为甘肃省重点学科,“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是与兰州市勘察测绘研究院、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共建的甘肃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  学院设软件工程(1+3模式)、地理信息系统、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应用物理学五个本科专业及土建、电气、机械三个预科大类专业。目前,学院现有学生1205名(其中硕士研究生165名),教职工160名,其中教授、副教授50余名;4 位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人次获省部中青年科技专家、甘肃省铁道部“园丁奖”、甘肃省教学名师、省部教书育人先进个人、铁道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等荣誉称号;98余名教师具有博士、硕士学位。2008年1名教授获甘肃省园丁奖,学院被评为统战工作先进集体,获省委统战部及高校工委的表彰。  2008年继续坚持坚持“质量、创新、特色”的学院工作思路,全面落实贯彻“质量工程”各项举措,出版教材5部,获教育厅教学成果奖2项,数值计算方法、计算机网络被评为甘肃省精品课程,使我院省精品课程数理增至4门。获校级教学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及教学督导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2个队获全国二等奖,4个队获甘肃省一等奖,6个队获甘肃省二等奖;指导学生参加甘肃省大学生创新杯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1个队获甘肃省特等奖,3个队获甘肃省一等奖,2个队获甘肃省二等奖;指导学生参加第四届全国大学生ITAT就业技能大赛,获全国二等奖1项。本年度程红丽同学被团中央、全国学联授予大学生自强之星荣誉称号,关兴彩同学荣获08年铁道茅以升奖学金,李正伟同学获甘肃省优秀共青团员。有2名本科生在国家计算机软件水平考试中获得系统分析师证书(人事部认可的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38人取得软件设计师证书(人事部认可的工程师任职资格);近年来我院本科生共有5名获系统分析师证书、111获软件设计师证书。先后有200余名毕业生就业华为、东软、富士康、中软、中兴、腾讯、浪潮、深圳九州、北京鼎汉等著名IT企业,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较高层面的认可。  学院坚持以科研促进教学、以科研提升师资水平,坚持教学科研奖励制度。2008年度开展各类学术讲座50余场;发表科研论文16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论文28篇、EI收录论文18篇、ISTP收录10篇;承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资助等纵横向课题16项,经费到款额73.6万元。教学、科研能力与水平稳步提高,努力为学校迈向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做出我们的贡献  外国语学院  外国语学院成立2000年6月,现下设英语系、法语系、西班牙语系、大学英语第一教研室、大学英语第二教研室,第二外国语教研室,英美文学与翻译研究所、外国语言研究所、多媒体语言实验室、外语图书与音像资料室、交流培训中心等内部机构。  目前,学院现有英语、法语、西班牙语3个本科专业,1个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点,主要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法语、西班牙语语言基础和比较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文化与文学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的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学院现有教职工106人,教师101人,其中正副教授18人,讲师62人;博士2人,具有硕士学位者40人,在读硕士42人。先后3人获省、部级“优秀教师”奖,有1人入选甘肃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和“333科技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有1人获铁道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称号,先后有40余人次获学校“教学优秀奖”及“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  学院现有英语、法语、西班牙语、日语、俄语等外文图书8000余册, 音像资料1000余种,各类期刊杂志65种,各类语言实验室15个,共966座,外语调频台1座。  多年来外语学院始终保持着公共英语教学和外语专业教学在全省高校的领先地位。在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中,通过率一直名列前茅;在全国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中,我校的通过率在甘肃省各大高校中遥遥领先,并且远远超过全国高校平均通过率;在全国法语专业四级考试中,年轻的法语系不负众望,通过率与全国高校持平。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CCTV杯、21世纪杯、中央电视台“希望之星”英语风采等演讲大赛中,我校选手多次获得特等奖和一、二等奖。学院三次连获校“教学先进集体”称号。  外语学院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注重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学院科研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学院积极聘请知名专家教授来我院进行学术讲座,内容涉及英语语言学、教学法、文学和翻译等领域,并请专家对我院的学科建设工作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全方位的学术交流,活跃了学术氛围,有力地推动了我院的科研工作。一批年轻教师在科研上显露头角,展示了不凡的实力。外语学院科研工作有了较大的突破,积极推动了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点的建设,也为下一步申报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外语学院全体教师正以饱满的热情,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艺术设计学院  兰州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是在整合原经济管理学院广告学专业、数理与软件工程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基础上于2003年6月(兰交党发〔2003〕19号)成立的,是兰州交通大学这所综合性大学中最年轻、最具活力的学院之一。  学院现有广告学、工业设计、艺术设计三个本科专业,动画、广告学、数字媒体艺术三个自考专业。艺术设计本科专业下设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动漫艺术设计三个专业方向,所有专业均按艺术类招生。学院设有广告与传媒系、工业设计系、环境艺术设计系、动画影视系、艺术基础教研室五个教学机构;彩陶艺术研究所、现代广告战略研究所、工业设计研究所、旅游景观研究中心、染缬研究所、科学与艺术应用研究所六个科研机构;实验中心、资料中心两个教辅机构。学院实验中心设施先进,性能优良,中心面积1832㎡,拥有教学仪器设备271台件,总价值225万,设有动漫、环艺、影像、平面创意、陶艺制作、模型制作等实验室,多媒体教室、专业机房、多功能演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专用教室、8个师生工作室和省内外多处实习基地,能充分满足学生课堂教学和实验实习教学的要求。  文学与国际汉学院  兰州交通大学文学与国际汉学院是学校本着为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建成以工为主,工、理、经、管、文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目标而新近成立的独立办学单位。  文学与国际汉学院现有教职工30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0人,讲师及中级技术职称者15人,助教2人,已经获得博士学位者5人,硕士学位获得者14人,拥有一支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上相对合理,精干高效的教师队伍。  文学与国际汉学院目前开设了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2个本科专业。设有文艺学与比较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古典文学、写作及语言学4教研室,成立了由当代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先生担任名誉所长的比较文学研究所,以及针对西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非物质文化研究所。现有普通话等级测试站、对外汉语培训中心、语音实验室、影视教学实验室,《甘肃日报》、《甘肃经济日报》、《兰州晚报》、《兰州晨报》等实践教学实习基地。图书资料室现有藏书13,000册,订购各种学术期刊120多种。  近年来,文学与国际汉学院教师先后在《文学评论》、《文艺争鸣》、《文艺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鲁迅研究月刊》、《天津社会科学》、《江汉论坛》、《兰州大学学报》、《诗探索》、《香港中文大学学报》等国内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出版有《艺术与诗学问题》、《精神的鲁迅》、《女性文学阐释研究》、《古汉语连绵词例释》、《大学语文与应用写作》等专著和教材多部。         兰州交通大学怎么样
如果觉得兰州交通大学怎么样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

TAG:高考咨询 - 高校网址大全,大学网址,高考学习网
高校网址大全相关文章
网站地图 网站合作 联系我们 销售课堂 大学实习 求职简历 就业指导 毕业论文中心 大学校园活动 热门专题
copyright © www.yxzj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是中国优秀的大学生学习交流平台,提供大学生毕业论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创业故事,大学生创业,大学生求职,大学生实习,大学校园活动,大学生就业指导等热门资源参考。
大学生之家 版权所有   1 2 3 4 5 6 7 8